首页 资讯 正文

蒙山脚下的红色故事:一所小学、一盏茶碗、一匹病马

体育正文 82 0

蒙山脚下的红色故事:一所小学、一盏茶碗、一匹病马

蒙山脚下的红色故事:一所小学、一盏茶碗、一匹病马

在山东省平邑县北武台村的(de)村子中心,有一处历经沧桑的断壁残垣。斑驳的砖土交织着道道裂痕与顽强的野草。自然留下(liúxià)的痕迹如同史官的笔走龙蛇,记录(jìlù)着独属于这里的红色传奇。 “我们这里流传着(zhe)‘三个一’的故事,一所小学、一盏茶碗、一匹病马(bìngmǎ)。”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于天贵是(shì)土生土长的北武台村人,他从小就是听着村子的红色故事长大的。他指着(zhǐzhe)村子里的这处遗址说,“这就是‘一所小学’——原仲村里区武台抗日小学的旧址。” 1935年,日本策动“华北事变”,企图进一步蚕食(cánshí)华北,山东正处于水深火热、生死存亡之际。与此同时,在山东北部的北武台村(cūn),时任村长的于泽义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中共(zhōnggòng)地下党员。 一位不速之客在这时敲响了于泽义家(yúzéyìjiā)的大门。他(tā)叫李鲁生(lǐlǔshēng),后来担任过费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、后代理县委书记、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。这时李鲁生还是(háishì)一位年轻学生,来到武台镇一带,打算一边(yībiān)教学,一边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。当时形势险恶,没有人敢收留他。但于泽义没有犹豫,他把李鲁生请(qǐng)到家里来,还专门腾出一间屋子,开设了仲村里区武台抗日小学,为我党培育抗日力量。 “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。老师用木板作黑板,学生(xuéshēng)们(men)都拿着树枝(shùzhī)在地上划着学习。”于天贵说。最多的时候,这个简陋的教室里最多时有40多个学生,他们(tāmen)在这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,更接受了最早的革命启蒙教育。 北武台村特殊的(de)地理位置,让它很快成为我党在鲁东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:村庄位于蒙山到泰山的交通线上,是连接鲁东南和(hé)鲁西北的重要通道。同时距离日军的据点有(yǒu)七八里地,日军不易发现。 接头的方式(fāngshì)也暗藏玄机。上一个情报站(qíngbàozhàn)的人把茶碗反过来扣到桌子上,于泽义再将茶碗正过来,暗号就对上了,情报顺利(shùnlì)交接,然后于泽义再将情报秘密送到下一站。 某次,交通站接到上级指示,要护送(hùsòng)一名高级干部去延安汇报工作。于泽义和于泽铎等四位村民,假扮商人,以卖花生油为掩护,用了七八天(qībātiān)时间,将其安全护送至徂徕山一带的接头地点(dìdiǎn)。 1939年,八路军115师部分兵力在北武台村短暂修整(xiūzhěng)。村民们都(dōu)主动把家里仅存的(de)小米、煎饼拿了出来。不料消息(xiāoxī)走漏,驻扎(zhùzhā)在白马关的日军立即派兵围剿。部队紧急转移时,一匹生病的战马成(chéng)了最大的难题。危急关头,于泽义挺身而出,把部队的病马藏到洋槐林里,给马头套上大框并压上石头以防止马叫。日军来到村子四处搜查,没有发现任何线索,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。 如今,漫步(mànbù)在北武台村整洁平坦(píngtǎn)的沥青路上,道路两旁的月季花开得正盛,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排列,房前屋后绿树成荫。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,即将(jiāng)改造成为传承红色记忆(jìyì)的主题广场。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了村庄的安宁与兴旺。村民将带着流淌在血脉里(lǐ)的红色基因,共同砥砺前行,续写新时代(shídài)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(大众新闻记者 王瑛琪)
蒙山脚下的红色故事:一所小学、一盏茶碗、一匹病马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